- 一般固體可分為晶形固體與非晶形固體,而液體則無固定排列方式,但1888年奧地利的植物學家萊尼澤(Friedrich Reinitzer),從叫胡蘿蔔中萃敢出之一種苯甲酸膽固醇(Cholestery1 benzoate),當加熱到達145。C,固態化合物慢慢熔化成黏稠白霧狀的液體,繼續加熱溫度到達179。C,黏稠白霧的特性消失,變成清澈透明的液體,這種化合物似乎有兩個不一樣的熔點,當該化合物冷卻時同樣的現象重複,只是次序反轉,其後由德國物理學家李曼(Lehmann)利用顯微鏡觀察此混濁狀態,證實是一種「具有晶形的液體」,至此正式確認液晶的存在。
(1) 關於液晶與一般晶形固體比較,下列何項說明最不適當?(應選兩項)
(A)大多都有一定的堆積方式
(B)粒子間距離固定
(C)有固定熔點
(D)皆為純物質
(E)皆為混合物
(2) 「相變」是物質科學極普遍的現象,如冰變水,水變水蒸氣,下列有關相變的敘述,何者錯誤?(應選三項)
(A)固體變液體或液體變氣體的過程一定要加熱
(B)液體變固體時,體積有可能變大
(C)液體在1大氣壓下的正常沸點通常為100。C
(D)液體分子間存在共價鍵
(E)純物質受熱由液態轉變為氣態的過程中,雖然持續受熱,但溫度有可能不變